鮮活的討論



首先我要說,我很喜歡anobii的書櫃,利用線上書櫃來管理讀過的書,又可以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真的是一件令人興奮的是,而這樣的事,透過網路變成十分便利,感覺好幸福。

一開始我想談這本書「鮮活的討論!培養專注的閱讀」,我第一個想到的當然是到anobii上面去找書,然後想說可以把書的封面直接貼過來。但是,我在anobii上面竟然發現他沒有圖,於是我轉而去找有一陣子沒使用的findbook網站(可以簡便查到書的比價和簡介資料),才發現他也進化到有語法可以貼了~真棒!

回到這本書,我翻開內頁,沒想到這本書我已經是2006.5.25買的了耶~當時我是去台北教育大學參加研討會的時候買的,之後我是有翻來翻去,但是都沒有特別仔細閱讀。主要是因為我現在沒有在教書,沒有實質上的應用空間,光看書其實很難有體會。不過,這也是我想推薦這本書的原因之一。我很想大喊說:要是我從小就有很多討論課,那該有多好哇~(這段寫得真跳tone)

這本書有四篇:(打一下篇名好了)

第一篇:創造培養討論的教室文化
第二篇:討論的進行
第三篇:創造氛圍:教師的角色
第四篇:評估討論的觀點

以上四篇的篇名應該是不會引起多大的興趣吧(我的推測)?

仔細細看四篇內的十八章,會發現這是十八位老師的真實教學經驗,有許多位都是從事以教室為基礎的研究或是方案的發明,將焦點放在透過討論的方式,而且是在一個支持與寬容的環境之中,幫助學生探討文學和讀寫的世界。這些例子都是在幼稚園或是國小的教室中發生。我個人很喜歡觀察幼稚園和小學的教室,特別是對其間的對話有高度的興趣。這是我會重拾這本書的原因之一。另外一個原因則是,我一直對國小的中文教學很頭痛,我兒子每天面對寫小日記總是一堆苦惱,而我內心事實上也是排斥當今的教學方法的,我一直以為老師教,我就會了。老師教,學生學會,這看起來似乎是很有絕對相關性的關係,卻不一定適用在我兒子身上,從一堆堆的挫折中,我也才發現,其實不是老師教,我就會,關鍵在自己有沒有體會,有沒有學會。而這個真實的體會,如果透過討論的形式,就可以獲得趨近真實的可能,至少可以看到聽到多元與不同的聲音(這也是台灣現在很缺乏的)。

現在很多人強調合作,溝通,但是我們不是要去開一門課來教合作與溝通,而是應該給予很多支持與寬容的環境和機會來練習,特別是在小時候,還沒有對知識失去興趣的時候。

這本書裡面很多探討如何促進討論,如何提問,如何真實地讓學生發問,而不是說出老師心裡想說的話,或是想說的問題,這些層次是不會發生在台灣小學生的學習裡,也很少出現在教師教學研習的(我井底之蛙地如此認為)。

今天有人瞄我這本書的封面,不過,我又自己為是地認為,那個人讀了也不見得會懂得書中想說的~我真是太中國(=黑心)了!!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