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蘊育發展的職人文化─ 一澤信三郎的演講


「布包」這是一個字,由一澤信三郎先生所「發明」的字,源自日文的かばん。日文的かばん的漢字是因為皮革而有了革字邊,字是這樣寫的~~~「鞄」,信三郎先生做的是帆布包,不是皮革製品,他希望在百年之後,「布包」這個字有機會變成正式的漢字。



今年是一澤帆布包110周年,始自1905年的牛奶包,至今別無分店,僅在日本京都一家本店。我在1997年的日本行拜專業買包人士的導引有幸親至本店參觀,當時對於一澤一無所知,完全搞不懂包包,在下雪冰冷的四月天,走進這間店。後來因緣際會有了一個包,對這個包一直有一種堅毅又溫柔的感覺。

在網路爆炸的資訊裡,某日驚見一澤信三郎要來台灣演講的訊息,立刻二話不說上網報名,並且進行一個呼朋引伴的動作─臉書分享。


帆布包包很耐,十分適合被我揉躪,這塊最具品牌意象的布標被我搞成這樣,真不知道是該哭還是該笑。這個包的顏色、大小、型式我都很喜歡,因為,很簡單,很自然,很上手,很好配。


110年的一澤帆布包有精彩的經營權爭奪戰,本來我印象停留在紛爭之中,因為這次來台的演講訊息才知道原來此事已經落幕。信三郎先生很客氣幽默地說被要求寫下信三郎的字跡成為現在可見的布標籤。最左邊的是素色布包專用,左二的藍底字樣是給花布包使用的,左三則是各種職人用的專用包所用,而最右邊的這個,應該是這110周年的紀念版本。

這次的演講信三郎先生以影片的方式來進行,畫面從陽光灑進街道後推開店門開始,跟著鏡頭將店面看了一圈,我也在腦中搜尋當年的記憶。

從一代目的曾祖父熱愛音樂組樂團談起這110年來關鍵又自然的家族歷史,從運送牛奶時掛在腳踏車兩側的牛奶包,到各行各業的道具包、登山包、酒屋的配送包,一直到三代目的一澤信夫開始製作軍用包與登山包。

一澤帆布包沒有設計師,沒有其他通路,專注於與客人面對面的接觸。以男女各半,22歲到74歲都有的七十多名專業工作人員,以兩人一組的方式,沒有標準的作業程序,只有對完成的成品有所要求,一心一意,全心全力地想要為客人親手打造既天然又適合人使用的包包。


影片中清楚地呈現一個包包的製作過程,打版、剪裁、縫線、打孔....等等,每個畫面都讓我對這包包打從內心崇敬起來,連看到縫線都忍不住感動起來,現在店裡還有服役95年的老縫紉機,這樣的工藝作品,信三郎先生說,感謝京都是這樣一個具有特有的職人文化所在,才能讓他們堅持手作的想法可以一直一直地被實踐。就像一個圓圈圈似的,手作曾經退為流行潮流之末,現在又轉回來的當前,讓一澤帆布包可以不停不停地製作到今日。


演講當天很多人帶著信三郎的包包到現場,我是沒揹去啦,也許有一天可以揹去日本請他們再幫我修一修。XD


110周年的卡片上圖案有許多的工具,都是一澤帆布包製作會使用到的工具,這個沒有設計師的布包,這個希望可以作到恰到好處的布包,這個不是以高貴藝術的設計為主,但是一定要使用好的材料,以及可以用很久為前提而做出的包包,真的是很吸引人,而且,吸引的,不止是包包而已。

留言

熱門文章